1.明敷防雷引下线近地端为什么要加以保护?
明敷防雷引下线地上 1.7m 至地下 0.3m 的一段加保护措施的目的有两个:
明敷防雷引下线地上 1.7m 至地下 0.3m 的一段加保护措施的目的有两个:
(1)在易受机械损坏的地方,加保护管后可防止防雷引下线受机械外力而损坏;
(2)在人们能接近的地方.加绝缘保护(套硬塑料管或包缠绝缘材料),一旦雷击时,可减小接触电压。
在工矿企业,防雷引下线设在人们不易接近的地方。为防止防雷引下线受到机械外力损坏,可用角钢或钢管加以保护。当用钢管保护时,钢管两端,应把钢管管口和防雷引下线焊成一体,如不焊接,则雷击时,钢管感应电抗大,不利把雷引到地下;钢管的上口应封口.防止管内积水。
在住宅区,防雷引下线应用硬塑料管保护,塑料管的上口亦应封口。
保护管或保护角钢应用铁卡子固定在墙上.铁卡子离地面或离保护管上口的距离为300mm,铁卡子一般用 25mm×4mm 锌扁钢加工。
在工矿企业,防雷引下线设在人们不易接近的地方。为防止防雷引下线受到机械外力损坏,可用角钢或钢管加以保护。当用钢管保护时,钢管两端,应把钢管管口和防雷引下线焊成一体,如不焊接,则雷击时,钢管感应电抗大,不利把雷引到地下;钢管的上口应封口.防止管内积水。
在住宅区,防雷引下线应用硬塑料管保护,塑料管的上口亦应封口。
保护管或保护角钢应用铁卡子固定在墙上.铁卡子离地面或离保护管上口的距离为300mm,铁卡子一般用 25mm×4mm 锌扁钢加工。
2.防雷引下线设置断接卡子的目的是什么?
GB5O169-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第2.5.1条第三款明文规定:建筑物上的防雷设施采用多根引下线时.宜在各引下线距地面的 1.5~1.8m处设置断接卡。
设置断接卡的目的是便于测量引下线的接地电阻,供检查用。
规范指出:设置断接卡是对有多根引下线的场合。当建筑物(例烟囱)只有一组接地极时,不应该设置断接卡;当建筑物(例厂房)有两组及以上的引下线,每根引下线下有一组接地极时,设置断接卡可分别测量每组接地极的接地电阻。
规范未强调“必须”,而用“宜”在各引下线距地面的 1.5~1.8m处设置断接卡,这里“宜”有双重含义:
(1)并非有多根引下线时,都必须设置断接卡。例如,利用建筑物柱头内主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并利用混凝土桩内钢筋作为接地极时,不应该设置断接卡。为了测量接地极电阻,在混凝土桩打入地下后,测量每根桩的接地电阻,然后把所有桩用圆钢(直径最小为 10mm,通常用 16mm)或扁钢(最小截面为 25mm×4mm,通常用40mm×4mm)连成一体,再测量总接地电阻。为了在建筑物投入使用后,检查接地电阻,可在建筑物近地端引出检测点,即从引下线主钢筋上焊出接地线至检测点,此检测点可为钢板并外露。
(2)断接卡并非一定要设置在 1.5~1.8m处。一般在公共场合,如住宅区,防雷引下线明敷时,应把断接卡设置在 1.5~1.8m处;暗敷时,为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断接卡可设在近地端的墙内(一般为距地 300~400mm)。
当防雷引下线既未设置断接卡、又未设置检测点时,若检查接地电阻,可用导线把建筑物顶上的避雷带或避雷针引至地面进行测量,测量结果需减去导线的电阻。
3.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中的结构钢筋作防雷网时,为什么要将电气部分的接地和防雷接地连成一体.即采取共同按地方式?
当防雷装置受到雷击时,在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极上都会产生很高的电位。如果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电线和其它金属管线与防雷装置的距离不够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放电。这种现象称之为反击,其结果可能引起电气设备绝缘破坏,金属管道烧穿,从而引起火灾、爆炸及电击等事故.
为了防止发生反击,建筑物的防雷装置须与建筑物内外的电气设备及其它接地导体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在工程中往往存在许多困难而无法做到。当利用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的结构钢筋作暗装防雷网和引下线时,更难做到。如电气配管就无法与结构钢筋分开到足够的绝缘距离。
当把电气部分的接地和防雷接地连成一体后,就使建筑物内的钢筋间构成一个法拉第笼,在此笼内的电气设备和导体都与笼相连接,就不会受到反击。
4.周围无高层建筑。低压架空线引入建筑物时,为什么要将进户杆的瓷瓶铁横担接地?
发生雷击时,雷电波往往会沿架空电线进入室内。为了防止雷电波进入室内,将固定瓷瓶的铁横担接地,就使横担与导线之间形成一个放电保护间隙,其放电电压约40kV、当雷电波沿架空电线侵入时,瓷瓶上发生沿面放电,将雷电波导流入地,大大降低架空电线上的电位,将高电位限制在安全范围以内。为此 SDJ4-79《架空配电线路设计技术规程》第58条作了如下规定;为防止雷电波沿低压配电线路侵人建筑物,接户线上的绝缘子铁脚直接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宜大于 30Ω。公共场所(如剧院和教室等)的接户线以及由木杆或木横担引下的接户线,绝缘子铁脚应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