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嘭……”一声闷响过后,白花花的爆米花冒着热气,从黑色袋子里倒出来。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街头巷尾常见的打爆米花的情景。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传统的打爆米花的方式,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在阆中古城,游客依然可以见到这项传统手艺。
在郑州河滩地上,爆米花陈师傅正架机器、安风机、生炉火……不一会儿,就准备就绪了。
陈师傅使用的是老式爆米花机器,一个铸铁罐放在铁架上,铸铁罐中间粗两头小,一头还连着一块压力表。铸铁罐里装着玉米,陈师傅一只手转动着摇柄,“不停转动是为了让机器受热更均匀一些。”
陈师傅不时拿起铁钳,往火炉里加一点木炭,火炉在风机的作用下燃得通红。
“嘭……”不到10分钟,白花花的爆米花就出来了,爆米花被分在一个个袋子里,围观的路人争相购买,很快便抢购一空。
“这种爆米花原汁原味,有粮食的香味……”一名游客说,现在,很多时候吃的都是新式爆米花或微波炉爆出来的爆米花,但没有这种感觉,“其实,这不光是吃爆米花,而是想找回童年的回忆。”
陈师傅说,他今年58岁了,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打爆米花了,当时是跟着一位老师傅学的。
“以前的农村,很少有零食,爆米花很受欢迎。”陈师傅说,那个年代打爆米花的生意很好,每到一个地方,一大群小孩都会前呼后拥地跟着。“现在三十岁左右或者年纪更大的人,可能还有点印象。”
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的爆米花生意越来越不好做。陈师傅说,他中途也做过别的生意,但是心里始终惦记着这门手艺。
2001年,看到市面上的爆米花日趋兴旺,他又拾回老行当,踩着三轮车,游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打爆米花。这一做又是10年。
陈师傅说,他对原来的爆米花炒制方法予以改进。“以前,这种爆米花含铅。”经过多年经验,现在的人们对压力锅的内壁进行了改造,把锅盖的一层铅锡合金去除了,改为铁盖子。
“这样崩出来的爆米花就不含铅了。”
为满足不同游客需求,他除了爆玉米外,还摸索出爆胡豆、豌豆、大米等技术。他对自己的手艺很是得意。他说,这一行当如今在游客眼里又成了新鲜物,他要一直做下去。